開封鐵塔的前世今生河南經濟報
河南開封城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鐵塔。說它是鐵塔,并非是用鋼鐵材料建造,因其遍體都是褐色琉璃磚砌成,看上去猶如鐵鑄,所以從元代起民間就稱其為鐵塔。
已近黃昏,我們走進鐵塔公園,夕陽下的鐵塔映入眼簾,讓人為之一振。鐵塔身高55.88米,八角十三層,塔身挺拔,裝飾華麗,飛檐凌空,懸鈴叮當。
鐵塔被譽為“天下第一塔”,是因為鐵塔已經走過了個年頭,而這期間它矗立于中原大地,歷經37次地震、18次大風、15次水患仍舊巋然不動。鐵塔被譽為“天下第一塔”,還因為它不是國內普遍見到的木質結構的古塔,而是彩色琉璃磚,遍體雕刻精美的圖案,佛像、飛天、降龍、麒麟、花卉……,造型優美,活潑生動。其卓絕的建筑藝術以及秀麗的身姿享譽國內外。
國內古塔,大都是7層、9層,第一次看到這座古塔13層高很是新鮮。拔地而起的古塔,似一柄鋒利的寶劍,直指藍天;又似一座燈塔,以地標性建筑為過往人們指引方向。
說起鐵塔的前世今生,民間流傳的版本很多,相對比較集中的說法為:在開封曾經有一座木塔是鐵塔的前身,用于供奉佛舍利。
相傳,釋迦佛舍利被古印度的國王們均分了,其中摩陀國中的一份在年后為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。據說他取出舍利分藏在8.4萬個小塔內,運送到各地,其中一部分傳入中國,浙江寧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為得到一份阿育王的佛舍利而建造的。五代時期的吳越王將阿育王的佛舍利迎入杭州供奉。后來吳越王降宋,宋太祖趙匡胤就把佛舍利供奉在東京的滋福殿中,后又命人在開寶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當時被稱為“京城之冠”的13層木塔供奉,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鐵塔的前身。
這座木塔是由北宋時期著名建筑學家喻浩受命建造的,他經過八年的構思設計和建造,終于在端拱二年(年)把這座塔建成。初建成的塔向北傾斜,有人問他緣由,他說京師地平無山,又多西北風,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,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,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,就自然會直過來了,并預言此鐵塔可存七百年不會倒塌?上н@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歷四年(年)夏天,便被雷火所焚,僅存五十多年。
說到鐵塔的修建,民間流傳這樣的故事:開封城東北角的夷山之上有一個井口大的泉眼,據說與大海相通,人稱“海眼”,每天不停的冒著又咸又澀,且又渾濁的海水,使本來就地勢低洼的開封城百姓苦不堪言。突然一日古城上空傳來:造塔!造塔……的喊叫聲,百姓奔走相告。對呀,只有造塔才能鎮住海眼,可是又改造一座什么樣子的塔呢?突見一位須發皆白,紅光滿面的老人手中托著一座雕工精細,玲瓏剔透的寶塔緩緩走來:“你們要造寶塔,鎮海眼為民除害?”“對呀,老人家!薄坝兄練,這個寶塔就送給你們吧!”說完,老人就放下寶塔,樂呵呵地飄然而去。大家仔細端詳著這座小塔,見其結構奇巧、嚴謹,造型精美華麗,實屬世間罕見,人們這才恍然大悟:原來是仙師魯班來點化我們,賜給我們的寶塔啊。于是工匠們按照這座小塔的樣式建造了現在人們看到的鐵塔。傳說畢竟是傳說,事實上,年宋仁宗下詔在距原來的木塔不遠的夷山上,仿照木塔的式樣,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,用于供奉佛祖釋伽牟尼佛舍利。
如今的鐵塔,已經成為這座古城的名片,鳴聲在外。人們慕名而來,仔細地欣賞它優美的身姿,尋找它身上沉淀的歷史遺跡,詢問它的前世今生……(光影藝術)
編輯:申桂玲
轉載請注明:http://www.topraysolar.cn/kfjji/66124.html